先來看一下微電影,再來看談談腳本寫作的經驗吧
【起】倒敘手法
▹角色亮相
腳本是從一個倒敘的場景開場的
先從旁白帶出我們終於遇到了彼此這件事
然後畫面帶到男女主角相遇,把觀眾的情緒拉高之後進正片
▹給予期待
像這樣的倒敘手法,會將整部作品中最精彩、最關鍵的時刻移到最開頭,先吊觀眾一個胃口,
觀眾在看戲的過程中就會有一個期待,當觀眾產生「想知道結局」的心理時,就會更願意將戲看到最後。
【起】故事線
▹釣魚線
後面的劇情就像釣魚上鉤的概念,是在影片中慢慢收回的。
▹抒情與辯證
後來會發覺之後的每個場景都在為”錯過與遇見”這件事進行抒情與辯證。
【承】橋段與事件
▹曖昧與期待
用兩個遇見彼此的事件演繹出兩人的關係,
確認彼此的關係是一種微妙的曖昧與期待想要見到對方的感覺。
▹引信與伏筆
引信是發動劇情的關鍵,就像日本地理課的筆記,圖書館中的書。兩個陌生人之間通常不會無緣無故的產生交集,
常常都是因為某件事、某個東西,引起他們想交談的或者認識彼此的慾望。
這時候要善加用場景中的元素來使角色的對話得以發動。
所以不論是筆記、書、紙條,其實都是在劇中留下伏筆。
▹佐證與包裝
電影編劇跟廣告文案比較不一樣
電影編劇更使用視覺化的展現出人物的行為
對特殊時間、地點的反應,對事件、人物的反應
透過行為與旁白,就是証明了兩人想要找到彼此的佐證
營造錯過與期待,尋找了一些事件來包裝對於彼此的悸動
【承】潛台詞
▹眼神的張力
所謂的「潛台詞」。它會指引著演員作足情緒與肢體,即使演員沒說一句台詞,
但是,觀眾看得懂,看戲的情緒得以連貫,反而更引人入戲。
▹節奏上的停頓
停頓,不能只是停頓。它可以是情緒的承接、劇情轉折的舖陳、節奏的調整,
配合上內心的對話,表情就自然呈現,讓觀眾自然而然讀到戲味。
【承】變奏
▹各個時空的錯過堆疊
如果只是一路對白,戲就會顯得無趣。所以最好可以穿插一些演出上或剪接手法上的變化,使畫面和節奏產生改變,整體就會顯得豐富。
▹ 副歌間的bridge
這裡的變奏就像歌曲中間奏的部分
如果不安排一些特別安插的段落,畫面就會顯得死板板的。
【轉】關鍵人物
▹接軌的窗口
在這個段落,我的好友,除了真的是現實世界中的媒人,在電影中做為一個劇情接軌的窗口,也算是接下來劇情的引言人
▹劇情順暢的關鍵
順著這裡的對話發展,劇情自然而然柳暗花明又一村,對於後續發展,帶給觀者更多的期待。
【轉】利用歌曲營造情緒起伏
▹BGM重要性
選用One ok rock名曲wherever you are,營造情緒
▹引導進入劇情進入下個階段
不只視覺,而是全感官的體驗,用聽覺引起心靈的震波
把情緒幅度整個拉升起來。
【合】時間軸走回
▹收攏敘事
時間軸的鋪成終於收線收到最後
彷彿劇情中所有的事件,感覺都是為了男女主角再一次的重逢
▹沒有對白的眼神與笑容
這裡也沒有安排多說任何話只用”喔~原來是你”的眼神與笑容呈現
用兩人對看的眼神鋪成帶出兩人的之後未來發展
【合】結尾
▹收錄真實影片與照片
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結尾不是通常會放真實人物的照片或影片嗎?
當然這部電影也是運用這樣的手法,強調紀實感。
▹溫度與生命
不用直接的對白演出結尾,而是用平常拍的照片與影像
更顯真實感與充滿紀錄生命的溫度。
【合】回馬槍?彩蛋?
▹辨別回馬槍(End Twist)與彩蛋(Easter egg)
所謂“回馬槍",即End Twist,End Twist就是在故事結束後,額外所加的一個Touch。
就是常常在片尾出現的小幽默。有,或許可以加點分數;無,亦無傷大雅。可以說是可有可無的。
所謂的「彩蛋」(Easter egg)指的是西方文化中,在復活節當天早上孩子們尋找彩蛋的習俗。
用到電影世界中,「彩蛋」這個暱稱就是指電影在劇情中穿插一些小地方,可能是一閃而過的畫面,或是一句看似不起眼的話,讓觀眾產生討論,進而達到話題性。
再次說明「彩蛋」這種東西除了造就話題性外,同時也考驗觀眾的細心與觀察力。
另外,也是電影背後從製作、拍攝、產出這段過程的故事,背後的意義何在。表面上看似毫不起眼,卻代表著承先啟後的關鍵。
▹再次扣緊劇情核心
再次扣緊核心,不斷錯過但最後命中注定遇見的概念
▹運用物件(紙條)留下開放式想像
運用物件(紙條)留下開放式結局與想像空間
男主角沒能還給日本地理筆記
可以解釋為男生知道女生是誰,但沒有勇氣拿給她
也可以解釋為男生不知道女生是誰,因為找不到對方而失望的留下
但不管如何,竟然出現意外的巧合,就像在做料理起鍋前,加入一點調味料,呈現出輕淡卻悠遠的提味效果。
延伸閱讀
得體夫婦微電影【愛情從未迷路 -Love is Never Lost】 完整版紀實
[以上文章有摘錄少許網路資料,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
留言列表